復健資訊


中醫對小腦萎縮的治療
 護理  和  養生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(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副會長    中醫師)

 

中醫對小腦萎縮的認識

屬中醫學 “骨搖”范圍

       骨搖: 指骨節弛緩不收,動搖不定之意。

        與(小腦萎縮)共濟失調症的臨床表現相一致。      

病因

  1. 西醫認爲
  2. 遺傳:20嵗以前發病者大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。大部分成人起病者為常染色體   顯性遺傳。
  3. 神經生化異常:已知某些疾病有生化酶的缺乏,影響代謝。
  4. 免疫缺陷:易發生呼吸道反復感染。
  5. 病毒感染:曾發現類似亞急性硬化性腦炎的包涵体。提示某些病例可能有病毒感染

因素存在。

 

病因

  1. 中醫認爲:
  2. 為先天之本。主藏精,主骨生髓充腦,在体為骨。如腎精充足,則筋骨隆盛,動作矯健,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;若先天腎精不足,則無以主骨生髓充腦;若後天失養,房勞不節,久病失治,臟腑虧損累及腎均可導致腎精虧損,髓海空虛,於是四肢不能自主,動作不能矯健,出現行走不穩,取物不准,動作不靈敏,脊柱 四肢 骨骼畸形等。
  1. 足少陰經循喉嚨,夾舌本,病則舌強言澀,出現言語不輕;如髓海不足,還可出現“腦轉耳鳴,脛痠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”。
  2. 耳為腎之竅,腎精虧虛,不能上乘,故有耳鳴耳聾。

 

  1. 為後天之本。主運化:即轉輸,消化,吸收之意;主升清:指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上輸於心肺頭目,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,以營養全身;主統血:統攝血液在脈管内流行,防止溢出脈外。主肌肉與四肢:爲氣血生化之源。如脾氣不足,久延不愈,營養虧虛可致氣血兩虛,肌肉骨骼失去血的濡養,可致萎廢不用。
  1. 主疏泄:具有疏通氣機,使之暢達之功能。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,依賴氣的運動。而肝的輸泄功能,對於氣機的調暢,起着重要作用。主藏血: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液的功能。肝主筋:如肝血不足,不能濡養筋脈,則會出現手足震顫,肌肉瞤動,關節拘急不利,肢體麻木等。

 

  1. 小腦萎縮症的主要病機與腎,脾,肝有關。
  2. 關鍵在腎。
  3. 中醫的特點之一是整體觀念。相互影響。
  4.  

辨證治療

1. 腎精虧虛
主症:   步態蹣跚,言語不清,兩手動作顫抖,腰膝酸軟無力,頭暈眼花,兩耳失聰,健忘癡呆,陽萎遺精。舌質淡紅苔薄白,脈沉細獲細數。

治法:補腎填精

方葯:六味地黃丸加味
熟地     山茱萸      山葯    鹿角膠
龜板膠   茯苓        澤瀉    丹皮
若舌質紅偏陰虛者,可加女貞子,旱連草;腰膝酸軟,形寒肢冷者,可加熟附子,肉桂;頭暈眼花加石斛,枸杞子等。

2. 脾腎兩虛
主症:   肢體軟弱無力,行走不穩,取物不准,動作不霛,口齒不輕;神倦怯寒肢冷,頭暈眼花,健忘癡呆,面色晄白。舌淡胖,苔薄白膩,脈細弱。

治法:   溫腎補脾

 

 方葯:金匱腎氣丸加減
制附子      肉桂       牛膝       熟地   
山藥        山茱萸     炒黨參     茯苓   
白朮        澤瀉
頭暈眼花加川芎;健忘癡呆加菖蒲,遠志;陽萎加仙靈脾,菟絲子。

3. 肝腎陰虛
主症:動作笨拙,搖擺不定,肌肉萎縮,肢體震顫,頭暈眼花,耳鳴耳聾,煩躁易怒。舌紅少苔,脈細而數。

 治法:       滋補肝腎,養陰熄風

方葯:大補陰丸加減
生地      熟地      制首烏    龜板
豬骨髓    白蒺藜    鈎籐      生牡蠣
茯苓      山茱萸    知母
頭暈眼花加菊花,石斛;煩躁易怒加黃柏,丹皮。

 

 
中成藥:

  1. 六味地黃丸:適用於腎精虧虛。
  2. 左歸丸:適用於肝腎陰虛。
  3. 右歸丸:適用於脾腎兩虛。
  4. 健步虎潛丸:適用於脾腎兩虛。

其他療法
針灸治療       改善症狀,緩遲肌肉萎縮

    按摩/推拿  
可自我/家人按壓的常用保健穴位:
曲池,手三里,內關,外關,足三里,陽陵泉,肝俞,腎俞等。

    功能鍛鍊

 

護理和養生

1. 生活有序
按時作息,勞逸結合,做適當運動。 (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)
2.  睡眠充足
3.飲食合理
4.調攝情志
恬淡虛無,寧靜和暢
<素問。上古天真論> ”志閒而少欲,心安而不懼,形勞而不倦”

 

補腦葯物和食物

  1. 何首烏,黃精,遠志,菖蒲,熟地,人參,鹿茸,菟絲子,杜仲,淮山,紅棗,

枸杞子,合桃,黑芝麻,龍眼肉,火麻仁

  1. 金針菜,松子,榛子,花生,核桃,南瓜子,鵪鶉蛋,牡蠣,墨魚,章魚,蝦

 

謝謝

歡迎提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