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文是作者應香港電台教育網站邀約撰稿,寫作有關鏗鏘集節目「一個都不能少」觀後感。原文上載於2015年8月「通識網」http://www.liberalstudies.hk/blog/ls_blog.php?id=2627, 鏗鏘集「一個都不能少」可瀏覽網址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3fZWvGFguo) 誰也不完美 - 曹綺雯 每個人都有機會患病,傷風、感冒、頭痛、肚痛,誰未試過?若不幸罹患腎結石、肝硬化、肺結核,便令人擔心不已;可是,若果患上機會率只有千分、甚至萬分之一的「罕見疾病」,就不只感到痛苦和擔憂,而是極度徬徨和不知所措! 因為罕見而容易備受忽略,這是可以理解的,所以罕見病又稱為「孤兒病」。「孤兒」這名稱,令人傷感,它使人聯想到孤獨、無助、遭遺棄、欠缺關愛。 我很喜歡這個節目的標題——「一個都不能少」。這是非常重要的信念:珍視每一個人,不會遺忘每一個人,即使是萬中無一的罕見病患者!事實上,罕病患者也是人,他們必然有存在的價值,也應該享有人的一切權利,生命同樣應受到尊重。 雖然罕病朋友經常被人遺忘,但很多人還是拖著殘障的身軀,努力地生活。香港有一位小腦萎縮症病友,已不能書寫,說話也極艱難,但他沒有放棄,仍憑著一字一字的口述,請妹妹替他筆錄,成功出版了一本散文集,看過的人深受感動!我聽過一位中大學生這樣形容罕見疾病病人:「每一個動作都費盡他們的氣力,這實在是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快樂人無法想像的。雖說大學生經歷過多次公開考試的磨練,我們的毅力卻是遠不及這些患者及他們的家人。考試的壓力只是短暫的、單次的,但患者面對的,卻是纏繞一生的壓力!」 對,罕見疾病是纏繞一生的壓力!不但是患者,還有他們的家人;不但是這一代,而且可能代代相傳,因為不少罕見疾病是由於基因的變異所造成的。所以,罕病患者自尊自重、自強不息,是重要的;親朋好友給予患者關心和支持、鼓勵和欣賞,是重要的。然而,他們決不能停留在這相憐相惜、相濡以沫的層面,苦苦掙扎中,他們應該有更合理的生存空間! 從這節目的事例中可見,罕見疾病患者長期不為醫學界重視,以致容易延誤確診,輕則讓病人白白受苦,重則性命攸關。節目所述,Rico患的是「隱性瀨川病」,一個幾歲大的孩子,經歷多年到處求診,穿梭於神經科、腦科、骨科等,每次都像碰運氣似的,情何以堪!又以馬凡氏綜合症為例,若能及早確診,對症下藥,患者平均壽命可達60至70歲,但香港大部分患者由於未能及時確診,適時服藥,平均壽命只得三十多歲。 外國有「無法斷症疾病計劃(UDP)」,交由對罕見疾病有經驗的醫生去診斷,以較有系統的方法,進行確診和治療。但香港對此卻無任何通報機制或疾病申報——不但如此,香港現時連「罕見疾病定義」還不曾確立,更遑論在政策上作任何配套支援了!對比起來,我們鄰近的新加坡、日本、台灣及韓國等地政府都對「罕見疾病」在政策上有所承擔,所以香港實在需要急起直追! 有見及此,香港首個由跨類別罕見疾病病人、親屬及專家學者組成的倡導組織「香港罕見疾病聯盟」於2014年12月成立了。他們希望團結力量,共同推動改善相關政策和服務,提升香港民眾對罕見疾病的認識和對病患者的支持,讓大家不要忘掉這批「孤兒」。他們一起撰寫了《關注香港罕見疾病》倡議書,呈交給政府,期望政府能制定政策,改善罕見疾病病人的現況。 作為香港罕見疾病聯盟秘書兼香港小腦萎縮症協會創會者,在與傷健朋友同行的路上,我深深體會到生命有無限的可能性!誰也不完美,每個人的身心靈或多或少也有殘缺。何不讓我們共擕手,齊發聲,使社會更合理、更公義、更平等。讓我們謹記:愛與尊重、接納和關心,適用於身邊的每一個人,包括罕見疾病的朋友。一個都不能少!
|